黃芪學名:Astragalus membranaceus別名:黃耆、綿芪來源: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。性味歸經:甘,溫。歸肺、脾經。功效:補氣固表:用于氣虛乏力、自汗、慢性腹瀉等。利水消腫:適用于水腫、小便不利。托毒生肌:
黃芪
學名:Astragalus membranaceus
別名:黃耆、綿芪
來源: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。
性味歸經:甘,溫。歸肺、脾經。
功效:
- 補氣固表:用于氣虛乏力、自汗、慢性腹瀉等。
- 利水消腫:適用于水腫、小便不利。
- 托毒生?。捍龠M傷口愈合,治療久潰不斂的瘡瘍。
- 排膿止痛:對于膿腫有較好的療效。
應用:
- 常與黨參、白術等配伍使用,增強補氣效果。
- 與茯苓、澤瀉等利水藥物合用,治療水腫。
甘草
學名:Glycyrrhiza uralensis
別名:國老、甜草根
來源:豆科植物甘草、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和根莖。
性味歸經:甘,平。歸心、肺、脾、胃經。
功效:
- 調和諸藥:能調和多種藥物的藥性,減少副作用。
- 補脾益氣:用于脾胃虛弱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。
- 清熱解毒:治療咽喉腫痛、瘡瘍腫毒。
- 緩急止痛:緩解腹痛、肌肉痙攣。
- 祛痰止咳:用于咳嗽、哮喘。
應用:
- 常作為復方中的輔藥,調和其他藥物的藥性。
- 與桔梗、貝母等合用,治療咳嗽。
- 與黃連、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合用,治療熱毒病癥。
桂皮
學名:Cinnamomum cassia
別名:肉桂、官桂
來源: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。
性味歸經:辛、甘,大熱。歸腎、脾、心、肝經。
功效:
- 溫補腎陽:用于腎陽不足、腰膝冷痛、陽痿遺精。
- 散寒止痛:治療風寒濕痹、脘腹冷痛。
- 溫經通脈:改善血液循環,治療四肢厥冷。
- 引火歸元:用于上焦火熱、下焦虛寒的病癥。
應用:
- 與附子、干姜等溫陽藥物合用,治療腎陽虛衰。
- 與當歸、川芎等活血藥物合用,治療血瘀疼痛。
- 與白術、茯苓等健脾藥物合用,治療脾虛寒濕。
人參
學名:Panax ginseng
別名:園參、山參、高麗參
來源: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和根莖。
性味歸經:甘、微苦,平。歸肺、脾、心、腎經。
功效:
- 大補元氣:用于體虛乏力、氣短懶言、面色蒼白。
- 生津止渴:治療口干舌燥、消渴。
- 安神益智:改善記憶力減退、失眠多夢。
- 提高免疫力:增強機體抵抗力,預防疾病。
應用:
- 與黃芪、白術等補氣藥物合用,治療氣虛證。
- 與麥冬、五味子等滋陰藥物合用,治療氣陰兩虛。
- 與酸棗仁、遠志等安神藥物合用,治療失眠。
- 與當歸、熟地黃等補血藥物合用,治療氣血兩虛。
綜合應用
這四種藥材在中醫中常被組合使用,以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。例如:
- 補氣固表:黃芪、人參、甘草合用,增強補氣效果,適用于氣虛乏力、自汗等癥狀。
- 溫陽散寒:桂皮、附子、黃芪合用,溫補腎陽,散寒止痛,適用于腎陽不足、腰膝冷痛。
- 調和諸藥:甘草作為調和藥,可以與其他藥物合用,減少副作用,增強療效。
在使用這些藥材時,應根據具體病情和體質,由專業醫師指導,避免自行用藥。
品名:人參種子
高度:50~100cm
特點:藥性好,容易種植,適應性強。
種植量:0.5~1kg/畝
種植期:春秋/視地區
適播地:排水通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格:全新種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