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人參通常指的是草石蠶(學名:Stemonium japonicum),又名地參、寶塔菜、寶塔參等,屬于蘭科石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它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(qū),如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等地,以及日本和韓國。草石蠶的地下部分呈肥大的塊莖,形似小
土人參通常指的是草石蠶(學名:Stemonium japonicum),又名地參、寶塔菜、寶塔參等,屬于蘭科石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。它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地區(qū),如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等地,以及日本和韓國。草石蠶的地下部分呈肥大的塊莖,形似小人參,因此得名“土人參”。
形態(tài)特征
- 根狀莖:草石蠶的根狀莖粗壯,呈圓柱形或不規(guī)則塊狀,表面黃白色至淡黃色,內(nèi)部肉質(zhì),富含水分。
- 葉:葉片線形或披針形,長10-30厘米,寬0.5-2厘米,葉色深綠,質(zhì)地較厚。
- 花:花葶自根狀莖頂端抽出,高30-60厘米,花序為總狀花序,花小,白色或淡紫色,花期一般在夏季。
生長習性
草石蠶喜溫暖濕潤的環(huán)境,耐陰,不耐干旱,多生長于林下、溝邊或濕潤的草地中。其生長周期較長,從播種到收獲一般需要2-3年時間。
藥用價值
- 傳統(tǒng)用途:在中國傳統(tǒng)醫(yī)學中,土人參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、潤肺止咳、利尿消腫等功效,常用于治療咳嗽、咽喉痛、水腫等癥狀。
- 現(xiàn)代研究:研究表明,草石蠶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(zhì),如多糖、黃酮類化合物、氨基酸等,這些成分對提高免疫力、抗氧化、抗炎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。
食用價值
- 食用方法:土人參可作為蔬菜食用,口感脆嫩,味道甘甜,可涼拌、炒食或燉湯。
- 營養(yǎng)價值:富含維生素C、蛋白質(zhì)、膳食纖維等營養(yǎng)成分,有助于增強體質(zhì),促進消化。
栽培技術
- 選地與整地:選擇排水良好、土壤疏松、有機質(zhì)豐富的地塊進行種植,深耕細耙,施足基肥。
- 繁殖方式:主要采用分株繁殖,春季將母株挖出,分割成若干小株,每株保留2-3個芽,然后定植于田間。
- 田間管理:保持土壤濕潤,適時除草,追施適量的氮磷鉀復合肥,注意防治病蟲害。
注意事項
- 野生資源保護:由于過度采集,部分地區(qū)土人參資源已受到威脅,建議合理利用,避免破壞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
- 食用安全:雖然土人參是一種可食用的野生植物,但初次嘗試時應少量食用,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。
土人參即草石蠶,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,還是一種值得推廣的特色經(jīng)濟作物。在開發(fā)利用的也應注意保護其自然種群,實現(xiàn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品名:人參種子
高度:50~100cm
特點:藥性好,容易種植,適應性強。
種植量:0.5~1kg/畝
種植期:春秋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通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(guī)格:全新種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