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枝蓮和蛤蟆草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,它們在植物學上屬于同一個物種,即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rbata D. Don。這種植物在中國傳統(tǒng)醫(yī)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,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等功效。學名與分類:半枝蓮(或蛤蟆草)的學名為Scutellari
半枝蓮和蛤蟆草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名稱,它們在植物學上屬于同一個物種,即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rbata D. Don。這種植物在中國傳統(tǒng)醫(yī)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,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等功效。
-
學名與分類:半枝蓮(或蛤蟆草)的學名為Scutellaria barbata D. Don,屬于被子植物門、雙子葉植物綱、管狀花目、唇形科、黃芩屬。其種加詞"barbata"來源于拉丁語,意為“有胡須的”,可能是指該植物某些部位長有細毛。
-
形態(tài)特征:
- 半枝蓮為多年生草本,高10-40厘米。
- 根莖短而粗壯,匍匐生長;莖直立或斜升,四棱形,常分枝。
- 葉對生,卵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邊緣具鋸齒。
- 花單生于葉腋,藍紫色,唇形;花冠二唇形,上唇較短,下唇3裂。
- 果實為4個小堅果,成熟時呈棕色。
-
分布與生境: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,尤其是華東、華南、華中地區(qū)較為常見。多生長于山坡草地、路旁、林緣或灌叢中,適應性強,耐干旱貧瘠。
-
藥用價值:
- 在中醫(yī)里,全草可入藥,味苦辛,性寒,歸肺、肝經(jīng)。
- 主要用于治療咽喉腫痛、癰腫瘡毒、跌打損傷等癥狀。
- 現(xiàn)代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該植物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,如黃酮類化合物、揮發(fā)油等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及抗癌作用。
-
別名:除半枝蓮和蛤蟆草外,還有許多地方性的俗稱,比如地胡椒、地丁草、野黃芩、蛇總管等,這些名稱反映了不同地域對該植物的認識和使用習慣。
半枝蓮與蛤蟆草確實是同一種植物,只是在不同的地區(qū)或文獻中采用了不同的稱呼。了解這一點有助于避免因名稱差異而導致的誤解,在學習或應用時應注意其統(tǒng)一性。
品名:半枝蓮種子
高度:20~40cm
特點:好種好養(yǎng),花量大,抗性好。
種植量:1~1.5kg/畝
種植期:春夏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通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(guī)格:種子/杯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