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枝蓮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的名稱為“燈心草”。不過《本草綱目》中并沒有直接使用“半枝蓮”這一名稱,而是根據其形態特征和用途,將其歸類于“燈心草”之下。半枝蓮(學名:Scutellaria barbata D.Don),在現代植物學分類中屬于唇形科黃芩屬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。
詳細說明
-
歷史沿革:《本草綱目》由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編著,成書于1578年,是古代中國藥物學的重要著作之一。書中記載了1892種藥物,其中就包括了與半枝蓮形態相似的植物——燈心草。
-
形態特征:半枝蓮植株高度一般在30-60厘米之間,莖直立或斜升,分枝多,葉片卵圓形至披針形,花冠二唇形,藍紫色或淡紫色,具有明顯的觀賞價值。而《本草綱目》中描述的“燈心草”,其特點為“莖細長如線,葉似麥冬,根白而細”。
-
藥用價值:半枝蓮全草入藥,性味苦、寒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的功效,常用于治療咽喉腫痛、癰腫瘡瘍、蛇蟲咬傷等癥。《本草綱目》中對燈心草的藥效也有記載:“治小便不利,淋瀝澀痛,心煩口渴。”
-
現代應用: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,半枝蓮被發現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,如黃酮類化合物、揮發油等,這些成分對于抗炎、抗氧化等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效果。在現代醫學領域,半枝蓮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。
-
文化意義:在中國傳統文化中,燈心草象征著純潔和高雅,常被用來裝飾庭院或作為文人墨客筆下的意象。雖然“半枝蓮”這一名稱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未見記載,但其美麗的花朵和獨特的藥用價值使其成為人們喜愛的植物之一。
雖然《本草綱目》中沒有直接提到“半枝蓮”這一名稱,但從其形態特征和藥用價值來看,可以推測其與《本草綱目》中的“燈心草”存在一定的關聯。
品名:半枝蓮種子
高度:20~40cm
特點:好種好養,花量大,抗性好。
種植量:1~1.5kg/畝
種植期:春夏/視地區
適播地:排水通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格:種子/杯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