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草莓大麗花輪枝孢菌(Colletotrichum fragariae)**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,主要引起草莓的炭疽病。該病害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,對草莓產業造成嚴重威脅。病原特征分類地位:屬于子囊菌門(Ascomycota),盤菌綱(Pezizomycetes
**草莓大麗花輪枝孢菌(Colletotrichum fragariae)**是一種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,主要引起草莓的炭疽病。該病害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,對草莓產業造成嚴重威脅。
病原特征
- 分類地位:屬于子囊菌門(Ascomycota),盤菌綱(Pezizomycetes),叢梗孢目(Dothideales),大麗花輪枝孢屬(Colletotrichum)。
- 形態特征: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,無色至淺褐色,直或稍彎,頂端膨大;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形,單胞,無色,兩端鈍圓,內含油滴;附著胞黑色,基部狹窄。
- 生活史:病菌以菌絲體、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,翌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,通過風雨傳播,侵染草莓植株。
發病癥狀
- 葉片:初期出現水漬狀小斑點,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,中央灰白色,邊緣紅褐色,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。
- 莖稈:受害部位變黑,嚴重時導致莖稈枯死。
- 果實:初期為水漬狀小斑點,逐漸擴展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,病斑凹陷,呈黑色或深褐色,表面密布黑色小點(分生孢子盤)。
- 根系:根部受害后變黑腐爛,影響植株吸收水分和養分。
發病條件
- 溫度:最適發病溫度為25-30℃,低于15℃或高于35℃時病害發展緩慢。
- 濕度:高濕環境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蔓延,相對濕度85%以上時病害易流行。
- 栽培管理:連作、排水不良、通風透光差、施肥不當等均會加重病害的發生。
防治方法
- 農業防治:
- 實行輪作,避免連作。
- 選擇抗病品種。
- 加強田間管理,及時清除病殘體,保持田間通風透光。
- 合理施肥,增強植株抗病能力。
- 化學防治:
- 在發病初期噴施殺菌劑,如苯醚甲環唑、多菌靈、甲基硫菌靈等。
-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類型的殺菌劑,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。
- 生物防治:
- 利用拮抗菌、生防菌劑等生物制劑進行防治,如木霉菌、芽孢桿菌等。
- 物理防治:
- 使用太陽能消毒土壤,減少病原菌基數。
經濟影響
草莓炭疽病可導致草莓產量和品質顯著下降,嚴重時甚至造成絕收,對草莓種植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。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于保障草莓生產至關重要。
研究進展
近年來,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,研究人員對草莓大麗花輪枝孢菌的致病機制、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。通過基因組測序和功能基因分析,揭示了病菌的致病相關基因及其調控網絡,為開發新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論基礎。
總結
草莓大麗花輪枝孢菌是草莓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,具有較強的致病性和傳播能力。綜合運用農業、化學、生物和物理等多種防治措施,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,保障草莓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。
品名:大麗花
高度:50~100cm
特點:花量大,生長快,適應性好。
種植期:春秋冬/視地區
適播地:排水順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格:種球/盆栽